·机械的魅力
给笔记本这类数字时代的产物增加机械结构,应该说是一种反智的举动,人们迷恋机械、蒸汽时代的东西,很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机械表,虽然它受地心引力影响,走时远没有石英和电子表那般精准,可面对一块带陀飞轮的瑞士名表动辄就要几十万,人们依然趋之若鹜,依然以拥有一块机械表为骄傲,机械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小时候长辈戴的都是机械表,那时候也看过了不少,和需要用电池的石英表不同,机械表靠机芯内的发条作为动力,带动齿轮进而推动表针。透过一些手表的表窗,看到齿轮匀速的转动时,在给手表上发条的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参与到了这个过程里,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可以通过观察大致了解原理,这种参与感是现在很多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品无法带给我们的。
机械手表经久不衰
机械之所以令人迷恋,就是基于真实的存在,区别于模拟时代。这很像互联网上关于扁平化和拟物化的讨论,也确实如此,我们进入了一个全面虚拟的时代,而对于蒸汽机驱动绿皮火车的怀旧,其实是我们这些仍然坚持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的一种反抗。
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已经很少去谈论虚拟世界,因为当下主流文化群体就出生在虚拟时代,对于他们来说,虚拟世界从来没有存在过,“虚拟世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排斥意味,是我们这些不愿意去拥抱数字时代的人,生生创造的一个词汇。
·变形本的颠覆与得失
连厂商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给笔记本增加机械结构之后,却无心插柳的走上了一条怀旧的路,机械和电子以某种形式实现了融合,我不愿意认为这是黔驴技穷,更愿意相信是我们老顽固派无意识的举动。
机械和电子融合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有很多,就像汽车这类早期纯机械结构的机器装上行车电脑,行车电脑相当于汽车的中枢神经,负责调整油量来配合环境,并发出点火指令,到了现在燃油电喷装置早已经取代了化油器。
但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融合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机械结构上加入电子控制的部分,电子控制只是取代了一部分需要人为干预的功能,而并非全盘接管,而变形本则刚好相反,是在电子设备上加入机械结构,而电子设备的软硬件都要主动去与变形发生适配,所涉及到的改动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厂商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比如戴尔 XPS的屏幕翻转需要重力感应和操作系统的协同参与,一些可插拔的产品,在分离和连接的时候要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等等,这部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产品就谈不上体验。
同样为电子产品的手机,在几年前跟现在的变形本有些相似的地方,那是个被翻盖、滑盖、转屏统治的时代,当时手机在翻盖的同时是不需要在工作模式下进行切换的,翻盖的同时可能只是一个接听的激活指令,对于那时候的手机操作系统来说,会把“听”作为一个独立事件处理,很多手机接听电话的功能是游离于操作系统之外的(手机上应该没有一个可以称的上是操作系统的东西),软件改动的工程量很小。而且即便如此,翻盖手机的排线仍然是手机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有些问题是很难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改动来解决,笔记本能够变成一部平板电脑听起来很酷,不过没法避免的仍然是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在使用体验上的双双失守,比如几乎没有了掌托的索尼Duo 13,无法调节观看角度的东芝Z15t,而在平板状态下,由于太重,已经找不到一个很合理的持握方式,这和不到400克的iPad mini比起来,没有一点优势可言,更不用说发热量了。
变形超极本的“双模”形态,表面上解决了用户创造(笔记本)和消费(平板电脑)内容的需求,实则两方面都不讨好,变形本并不是不能成事,而是大多数设计师缺少全局思维,疾病乱投医之下,却没有了步步为营的从容,如果能让大家认可花一样钱买两样东西的话,那这和超市里买一送一的廉价货没什么两样。
·补鞋匠还是做鞋匠
那么变形本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在变形本身,而是忘了初心。既然我们要为用户去设计一台好用的电脑,那么用户要的是什么呢?给电脑加上触控屏其实没有问题,加入机械结构使其能变形也不是问题,但是不是一定要采用变成平板电脑这种方式呢?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真的已经是触屏设备的最佳方案了吗?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台变形本是将提升触屏体验作为终极目标来进行变形方式设计的,都是清一色的成了平板。
厂商陷入的是做一个补鞋匠,还是做一个做鞋匠的问题。
变形本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补鞋匠依赖于一种设计方式的产品,缺少的是构造的思维,修鞋匠总是在寻找适当的组合关系。客人的鞋断了鞋底,补鞋匠的做法是找一块颜色和尺寸差不多的鞋底,裁剪成相同的样式,涂上胶水再打上车线,如此鞋子就补好了。这样的工作对于补鞋匠是重复性的工作,依赖经验积累,带来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创造性的思维。
做鞋匠的工作则是另外一码事,首先他未必能受理客人这类的要求,即便是接受也不会草草了事,因为无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两块相同的鞋底。补鞋匠会担心鞋底质地不同,带来穿着上的不适,这无关责任心,而是来自手工鞋匠那发自内心的精神洁癖。做鞋匠不甘于此,于是会通过仔细测量、分析质地,甚至不惜进行破坏性的再创作来完成,如果失败,可能会建议你去买另外一双鞋子,事实上在他们眼中这是最好的办法。
构造思维对于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来说都十分重要,无论是做鞋匠还是笔记本设计师,遇到一项新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去利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可能性去做对应,而是去弄清楚整个产品的生成脉络,权衡各种利弊,并恪守自己最根本的原则,这就是Out of the box的思维。
变形本还有很多可能性,只是没被发现。
一些补充:
有cbwfive在回复中谈到: “目前除了宏基R7是真正的变形本外,其他的说白了都是平板配了个外置键盘而已;一体连接的变形才是真变形,平板拼接的就是一个笑话,谁TM用平板还带个累赘键盘,还变个JB形”
如果把R7单列出来,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R7尺寸很大,有15.6英寸,宏碁在一开始就没把R7设计成平板,而是接近于拥有笔记本的重量和一体电脑的体验。而且后置触控板后,屏幕前移了,这让R7解决了一个对于变形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分辨率,R7在Full-HD屏幕下得到了一个相对更合适的观看距离,而且使用人和笔记本距离变短,会显得更紧凑,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这和跑车的紧凑驾驶舱设计是一样的。
R7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但在产品理念上确实脱离了其他产品,这种变化是未来变形笔记本的方向,这是破局的思维,而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从最早的UMPC、上网本到现在的变形本,可以看到超便携笔记本一直在不断发展当中,也许变形本也是一个过渡,然而只有我们了解现在才会预测未来,关于“现在”你想知道的变形本的一切,也许在这篇文章都都可以找到。
王力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