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异构计算的悲与喜
2011年对于异构计算来说,是悲大于喜的一年,没有多少软件的实际支持使得异构计算正处于尴尬境地。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听说过异构计算这个概念,但是对异构计算是什么?异构计算有哪些优势?却并不十分了解。
其实虽说2011年是异构计算的“萌芽期”,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产生,异构计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不同架构的计算资源能相互协调运行,放到实际产品当中,就是AMD APU中的CPU与GPU这两个计算资源部分的协调运行、协同计算。
得益于真融合架构,APU将CPU和GPU融合在同一个芯片上,通过分享系统总线、内存寻址空间等,使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所谓真融合,意即AMD APU并非将CPU和GPU简单粘贴在一起,而是CPU和GPU分属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并且各自拥有自己的缓存,通过异构计算系统协调数据。
CPU与GPU实现协同计算
异构计算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取高性能计算能力、同时具备可扩展性强、计算资源利用率高、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在移动平台功耗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单纯的靠提升CPU主频来加强运算性能并不是长久之计,而通过GPU与CPU之间的相互协调,异构计算,则能够在不用大幅提升主频、不用产生过多功耗的情况下实现性能的提升,CPU可以分担GPU的图形计算,而反过来,GPU也可以帮助CPU来进行计算,两者之间通过智能式的转换,就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性能输出。
而这些,就是异构计算带来的令人欣喜的一面。
异构计算的悲,一方面从其本身来讲,还并没有让用户充分体会到它上述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实际应用来看,支持异构计算的软件屈指可数,虽然AMD在发布APU时公布了诸多支持异构计算的软件,但是从2011年全年的发展来看,除了暴风影音、IE9等少数软件进入到用户的日常应用中来,大多数主流软件依然没有专门针对异构计算来进行优化,这也让异构计算在2011年并没有“火”起来。
结语:2011年对于笔记本电脑业界来说,可谓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而未来五年笔记本电脑的蓝图我们也似乎可以一窥一二。以UltraBook为主流的新形态笔记本将逐渐占据主流移动市场,而其硬件设备也逐渐转向于速度更快的USB 3.0与SSD,在融合型显卡性能继续以2倍速增长的同时,异构计算的加入使得移动平台可以在更低功耗下获得更高的性能。
可见,即将逝去的2011可以看作是未来五年笔记本雏形的奠定之年,五大革命性战役的打响,将改变我们对于传统笔记本电脑的认知。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