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CPU/GPU融合风暴势不可挡
2010年可以说是“融合”概念的萌芽阶段,而即将逝去的2011年,则是这一概念的全面发展阶段。“融合”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主板上控制GPU部分的北桥芯片融合到CPU中,从而使得原本的CPU同时具备GPU图形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原先主板上的集成显卡被融合到CPU当中。
从2011年的发展来看,“融合”愈加成熟,无论是AMD还是英特尔均是如此。
其中,AMD APU平台融合的HD 6520G或HD 6320G单显支持DX11,支持与独立显卡实现混合交火,无论其实际表现能否令您满意,融合概念在AMD手中已经让GPU性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用户可以花很少的钱来购买一款搭配入门级显卡的笔记本,但是通过混合交火技术,却可以享受到中端独立显卡的性能体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是最大的实惠。
AMD率先引领CPU与GPU的融合
而在2012年,AMD将推出Comal和Deccan两款移动新平台,分别用于性能级和入门级两个不同定位的产品线,前者包括Trinity、Weatherford和Richland APU,而后者则包括Krishna和Wichita APU,在性能方面,它将比目前的Llano APU强很多。
再看英特尔,2011年推出的Sandy Bridge平台让人惊叹,而GPU部分也做到了真正的融合。同时,CPU中融合的HD 3000型核芯显卡虽然不支持DX11,但是在图形性能表现上与前代集成的高清显卡相比,有着质的飞跃。实际性能表现与HD 6470M、GT 520M这样的入门级独显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目前很多用户仍在使用的HD 5000系列与GT 400M系列的中端独显性能,虽然这仅仅是核芯显卡在2011年的表现,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融合型GPU性能的每一次飞跃,笔记本电脑将迎来更为纯粹的移动便携时代。
英特尔从Sandy Bridge平台起实现了CPU与GPU的真融合
而我们对于即将在2012年推出Ivy Bridge也就是第三代酷睿i平台也充满了信心,因为32nm的Sandy Bridge已经实现了处理器、图形核心、视频引擎的单芯片封装,其中图形核心拥有最多12个执行单元,支持DX10.1、OpenGL 2.1。而在此基础上,22nm的Ivy Bridge会将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其性能也将进一步跃进,同时,Ivy Bridge也将引入对DX11的支持。
无论是融合概念本身,还是“融合”在实际产品中的表现,都为笔记本电脑进入真正的移动便携时代奠定了基础,也将是未来笔记本平台发展的主旋律。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