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美丑,纯属主观臆想的事物,没有绝对性,没有不可能,切于实际才是最后赢家。
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熟知的轻薄笔记本,有一款产品不能不提,那是 Macbook Air 。五年前,苹果进行了一个市场试验,他们在容易升级的 MacBook 的基础上,推出极其纤薄、且不可 DIY 的 MacBook Air 。Air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为了达到极致轻薄,它牺牲了性能,而且无法扩展——它的内存是焊接在主板上的,这意味着如果要升级配置就必须更换整个主板。
曾经牺牲掉的性能,似乎就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五年来低功耗处理器的性能越发强劲,时代在进步,硬件发展同样迅速,如今的 MacBook Air 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轻薄玩具,足够使用的硬件性能已然使她成为可以胜任大部分使用环境的便携笔记本,即便是她预装了 OS X 操作系统。
现实主义创新 设计师眼中的 MacBook Air
OS X 操作系统好用与否关联到最多的还是用户使用习惯,其实许多 Windows 应用程序在 OS X 都有相应替代软件,而 OS X 系统对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以及对电源管理的优化,使得 MacBook Air 既能有轻薄的产品造型,又兼顾了续航表现。当然,这一切现在已经不是苹果本的优势了,如今超极本在功耗与续航控制上有着十足进步,因此才会需要 Mavericks 来拯救或者说捍卫她的地位。
惯性思维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实 MacBook Air 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神话,使用过这款轻薄本之后会认为她的实际大于传说。从2008年首次亮相到今天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如果按照一年一次的更新速度也该有五次大变化了,而 MacBook Air 在这五年乃至五次的更新中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硬件配置简单升级,尤其是外观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变,变的是工艺和细节。
当一款产品的完成度十分高时将很难有新突破比如MacBook Air
当产品设计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是设计趋于成熟化之后,想要再对其进行巧妙的修改,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苹果 MacBook 整个产品线的产品在这五年的更新中,Unibody 一体成型工艺机身却几乎没有变化,Retina MacBook Pro 是一个例外,然而她也逃不出 MacBook Air 一成不变的死循环。
Retina MacBook Pro分辨率是硬件发展的结果,而结构设计才是创新
这种设计美学的共性存在于许多产品中,OS X 系统甚至是 iOS 系统都在此列。iOS 7 交互界面上的改头换面已经让许多人大呼难以接受,这就是当堕入惯性循环时难以自拔。这种反应,不单是苹果的产品才有,ThinkPad 之改变、VAIO Z 之改变、Alienware 之改变等等,这些都是相通的,甚至说你今天换了一套以往都没有穿过的服装,身边的朋友肯定会以或惊讶或诧异的目光对付你。
前些日子还碰到一位朋友,他还在叹息 IBM ThinkPad 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如今让他感觉惨不忍睹的改变。我这样告诉他:小时候,我们学习知识、学习交际、学习生活,这都是为了能够在这个大世界里生存下去;长大后,我们依旧要经历这些,为什么?适者生存,产品不也一样吗?ThinkPad 需要生存,那就必须要改变来适应世界,坚守固本难有将来,因为这个世界跑得太快。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