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经过去8年,人们依然清晰记得AlphaGO与职业围棋大师李世石以及中国围棋天才柯洁的那两场对弈。人类顶尖棋手相继败北,第一次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了AI的实力。如果说当初的AlphaGO是一颗播撒在AI应用领域的种子,那么今天,伴随着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OpenAI Sora等一众“神奇”的大模型应用,就是那颗种子所开出的花。它们让AI更加贴近大众用户,它们让人们意识到AI到底是什么,它们让AI不再只是晦涩难懂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因此,现如今我们所谈论的AI,已经走出了实验室,走向了应用端。
·天时、地利、人和 人工智能+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在推进AI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中国是人工智能应用的热点国家,可以说整个中国是一片AI热土,“人工智能+”也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而在过去几年里,英特尔已经和国内的众多产业合作伙伴,把AI的能力赋能应用到包括医疗健康、工业制造、金融等等众多行业当中。其实相比8年前的AlphaGO,如今大家更加关注AI,这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波的AI发展浪潮已经与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应用深度地结合起来,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生产发展的重要的核心引擎。
在这些行业之中,教育可以说是与AI结合最为深入、最为紧密、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英特尔中国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夏磊在武汉工程大学举办的英特尔AI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今天,我觉得非常有幸, 我们可以把AI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用两会的新名词叫“人工智能+教育 ”,我觉得这有战略性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过程当中,其实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就是来源于教育和科研以及产业、企业融合的合作,也就是所谓的产学研融合。在这方面,其实我们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非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说和高校合作,探索医疗制药领域里,如何用新的AI算法、新的AI手段来加速我们药物分子的研究发现。”
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高等教育理工分社副社长税梦玲女士认为,“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学校里已经有不少教师在使用ChatGPT辅助教学,学生也在使用这一工具完成作业,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常态。在英特尔人工智能实验室我们也看到了武汉工程大学也已率先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如能源、化工这些领域,融入了AI学科的教学。我相信人工智能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深入到了对教学理念、教育生态的影响,人工智能也终将重新构建未来教育发展新格局。”
时下,公众对于AIGC的创新应用已经耳熟能详,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集齐,使得“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而在这背后,是英特尔等等这样的企业大力推动的结果。在全球市场,英特尔把针对AI的应用算力需求已经提供了全系列的算力型产品支持, 从云端、边缘、到终端全方位覆盖。而针对高校层面的AI教育,AI PC赋能的力度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英特尔也积极与产业链进行合作,把AI的算力能力和AI的软件栈结合,来推动整体应用的发展。
·构筑AI教育生态,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
就AI教育而言,高校是最为关键的着力点,是各类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在AI教育生态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相关教材、出版物的编撰,产业界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2022年初,人民邮电出版社携手英特尔启动了面向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教材建设项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担 任教材主编,并由英特尔提供AI产业实训实践案例。第一批计划出版的七本教材,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与实践》《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语言从原理到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及应用》《数字图象处理与Python的实现》《计算机视觉与应用》《机器视觉原理与应用》,预计将在今年10月份面世。
在推动AI教育的过程中,英特尔充分发挥其在AI产业当中的软硬件以及生态优势,产学齐发,通过打造专业的AI平台助力高校AI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次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的实验室,也是教育部的新工科研究基地,更是国内推进“AI+ ”专业试点改革走在前列的高校。通过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的方式,赋能教育教学实训,这是一种助力AI应用落地的有效行动。不仅能够领跑产学融合的新模式,树立AI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典范,也是发展数字教育的必然。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发展已经从科研型拓展到科研+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不仅需要研发人员,同时也需要应用型人才。而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在市场上广泛投入应用之后必然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其中不仅仅包含创新研发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去让AI赋能生产力。如何让更多人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英特尔所代表的产业界,与武汉工程大学所代表的高校相结合,无疑为AI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硬件基础与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整个“AI+ ”战略在中国的发展。
·提供完整的AI教育解决方案 覆盖人才培养与就业
有了生态与人才,那么相关方案从哪来?
本次合作不仅仅有英特尔、武汉工程大学、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样的产学研代表,同时也有像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教育方案提供商。
联合伟世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从2018年开始,国家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之初,联合伟世就与英特尔合作开展AI教育业务。至今已经投入了上百人的技术研发团队,以AI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持续研发投入和产品技术创新,目前拥有100多项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瑞说,“在AI教育业务领域,联合伟世对英特尔的AI for youth、AI for Future Workforce等国际化的AI课程进行了中国本地化应用落地、转化和优化,推动了2万余人参与了英特尔Open VINO课程认证与培训工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应用以及人才培养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所本科和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联合伟世基于英特尔技术,以学校需求为核心,整合研发了AI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提供了包括教学科研平台、实训课程、实训装备、开发套件等在内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就业实习、师资培训、教材出版、协同育人项目、比赛、认证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校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服务。目前其方案服务已经在近百所高校得到了实地的应用。
2003年, 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火爆, 联合伟世迅速推进AIGC的应用实践课程,并开展“送课到校”服务。目前已在多所高校举办了公开课和讲座,获得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此外,联合伟世在AI训练师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也做了实质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可,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来授予学生职业技能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为学校持续解决就业问题。
从院校层面来说,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卢涛院长分享了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教学生知识、教学生素质、教学生能力。
首先,卢涛院长认为,“教知识实际上是最低的层面。大家都知道,一个新的东西跟大家科普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真正要教能力还是蛮难的,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所以才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这么一个渐进梯度的模式。其次,能力的培养不光是要懂一个刚刚出来的新技术,还需要有非常好的道德素养, 这就是我们培养人的核心观点叫做立德树人,这个“德 ”就是国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就是我们讲的能力培养提升的核心观点,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大德。”
明确了目标,那么如何去实现目标?根据卢涛院长介绍,武汉工程大学在课堂里引入新知识,在实践环节里引入新实践,在实训环节里让学生拥抱新技术。所以近年来,已经与英特尔、华为、百度、商汤等企业深度融合。一方面把产业当中最新的知识转化到课堂当中来。另一方面用产业当中职业能力素养去熏陶学生的成长过程。
·英特尔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构建入口和出口
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说,其实英特尔本身就是一家对教育极其有情怀的公司。从90年代开始,英特尔就与国内高校在产学方面进行合作,并经历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时代。而现在,已经进入了以AI为标志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时代。
专注这一领域的英特尔全球数字能力培养中国区总监颜历女士说,“二十大第一次把新质生产力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当时看到新质生产力就非常有感触,因为我们说到生产力基本上就是分成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对于生产者,尤其是未来这些新质生产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要培养的这些学生,我们希望他们能贯彻终身学习,要有相应的科学和数字化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还要有合作和沟通能力,最后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智慧。”
想要培养这样的生产者,自然需要适合他们的生产力工具,也即是新的数字化社会当中的生产力工具。因此,英特尔准备了多元化的工具类型,如数字化的、低代码的、无代码的,也有需要Python代码的各式工具,其中不少是可以进行跨行业“人工智能+” 的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则是和行业紧密结合,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场景的教学工具。
同时,英特尔也在全球推出了数字化能力建设项目,这是一个全球性项目,是英特尔与全球政府,全球学术界,全球的社区以及产业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一个公益项目。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未来数字化时代人才短缺的问题。根据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Future of Jobs》报告,预计到2027年,将会有8300万的旧岗位消失,6900万的新岗位诞生。其中,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对数字化能力的需求十分庞大,甚至有高达30%的工作是需要人才重建他们的能力以适应岗位需求的。
基于此,英特尔开发出了一整套适应未来数字化能力需求的人才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其实涵盖了人才的入口和出口,从人才的出口上,要通过教师来培养一大批具有数字化能力高素养的教师去影响学生,所以英特尔提供了一整套课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教学生知识或技术技能,同时还包括了社会技能,而社会技能正是应对未知的能力。此外,它还包含了职业发展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路线。
在整个过程当中, 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科学家,不仅是学习战略设计人才,还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为什么英特尔积极与各大高校,不同层级的高校,如武汉工程大学这样的高校来共建人才培养示范中心的原因。
英特尔把这些课程体系与合作的高校,与联合伟世这样的优质合作伙伴,将全球化的最先进的内容进行本地化,并做出适合各个国家当地的不同层级人才培训的一整套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数字化社会人才的培养益处良多。
而在数字化社会人才培养过程中,英特尔秉承两个核心:
其一,把数字化融入到教学当中,包括把数字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
其二,把AI融入到数字化教学当中。将解决方案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高效打造未来面向数字化社会的人才,同时覆盖学生培养与教师培养,确保人才入口畅通。
而为了鼓励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将这些课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英特尔也打造了人才的出口,也就是与教育部合作的,由教育部主办、英特尔承办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通过这些高质量赛事,为学生、老师的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个国际平台,不仅从国际上学到其它国家是怎么做的,同时还能把我们的好的做法也放到全球去。
目前,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已经有128个国家参与,在该项赛事上同台竞技的有30多个国家。来自中国的学生和老师每年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颜历说,“这也是让我非常自豪的地方。因为这也显示了我们国家对整个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视和丰硕的成果。我们也希望通过搭建人才平台的入口和出口,给学生和老师提供机会,能够把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并且把我们的声音放大到国际去。”
·深化产业与高校合作 加速“AI无处不在”进程
武汉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于2006年,到现在已经有18年历史,是湖北省第一个开办此专业的大学。而且从创办之初,该院系就在不断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不过,对于高校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形成了矛盾和痛点。为了解决这种痛点,武汉工程大学与英特尔、联合伟世合作,将完善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转化到课堂之中,转化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是几方合作的初衷。
“人工智能+也好,人工智能×教育也好,这当中,企业,包括英特尔公司来支持学校的人工智能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它是不充分的。我们要把这种技术,装备用好,用到人才培养当中,必须要改变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核心。我们的理念是什么?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行?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和产业深度融合。”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喻发全如是说,“从学校方面,从教育来讲,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因为技术不断迭代,我们要面向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核心是打牢学科基础。像我们当时都没有学过这些知识,数学、物理这些基础的学科要学好,把基本理论学好,打好基础,这是学校培养的重要路径。当然,我们学生培养也要关注最新的发展前沿,也不能闭门造车,这是新工科改革的重要发展路径。”
事实上,本次合作已经是双方的2.0版本,结合了生成式AI,ChatGPT等大模型。在参观武汉工程大学AI教育案例的过程中,院系老师向媒体展示了如何使用Stable Diffusion以及武汉工程大学自己训练的大模型来快速构建化学分子结构,并如何通过AI来快速检测结构的正确性。相比以往纯手工操作的方式,AI的引入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瑞说,“在化工专业能落地一个垂直行业的、有行业应用价值的大模型探索,这也是我们今后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并不是单一的科研,而是可能会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以一体化的、全方位的方式合作来进行。当然这个方式是崭新的,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探索来做这件事情。”
在技术领域上,今天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其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去年,英特尔在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了“AI无处不在”的理念。而现阶段AI的发展趋势,也确实将在未来深入到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从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离不开非常先进的AI算力支撑。
英特尔中国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夏磊说,“在算力领域,英特尔肯定是全球的领先者、领导者之一。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投入,英特尔全系列的计算产品线都有专门针对AI的算力设计。特别是在近年来的行业应用当中,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需要很强大的端侧的AI能力。所以英特尔最近几年也持续在端侧AI发力。比如今天展示的AI盒子是基于英特尔硬件核心打造的;再比如由英特尔AI算力驱动的智能小车;以及运用在采矿领域的智能识别机器人等等。这当中需要大量的AI算力去支持,所以英特尔会持之以恒的在这些AI的算力上面去提供更好的、有更优秀的产品。”
·结语
当前,人工智能在国内的应用相对比较敏感,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在核心技术攻关过程当中,不少“卡脖子”技术攻关是最为关注也是最需要去做的工作。然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并不能够在短期内完成。而是要形成体系、构建生态、系统地去推进和谋划。因此,人才培养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没有过硬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创新性的人才,“卡脖子”技术就难以突破。
人工智能+教育,多元型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对于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极为重要。
英特尔在前沿技术领域已经有了相对非常成熟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合作伙伴针对国内教育环境进行了本地化工作,同时也意识到了学生与教师同时培养的重要性。此外,英特尔在人才入口、出口构建方面也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甚至关注到了最终的就业层面,这一套完整的数字人才培养、合作体系,将帮助更多像武汉工程大学这样的高等院校趟平人工智能+教育的路径,并为国家培养出科研、应用等多元化数字人才。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产学融合助力多元化AI人才培养 英特尔为数字化人才构建入口与出口https://nb.zol.com.cn/861/861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