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卡的优势、劣势与未来
与此前推出的计算棒相比,计算卡最大的进步一方面在于体积缩减,另一方面就在于性能的提升。
体积方面不言而喻,计算卡尺寸规格为95mm×55mm×5mm,大家可以想想一台厚度只有5mm的电脑拿在手里是什么体验?因此,得益于超小的体积,计算卡的最大优势就是便携,真正的能够揣在兜里就带走的电脑。
此外,计算卡接口采用了标准化设计。也就是说只要配置计算卡的标准接口,一台设备就能够成为电脑来使用。以下是之前合作伙伴开发出的支持计算卡的设备:
插入计算卡使用的……笔记本……
而相对于计算棒来说,计算卡由于配置了Kaby Lake平台的处理器,因此其内存容量最高支持到4GB,这与之前采用Atom核心的计算棒最高仅支持2GB内存相比,性能体验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之前使用过一款Mini PC,只有巴掌大小,但是2GB内存在Windows 10系统下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即便是打开网站看高清视频,大概十几分钟之后机器就会变得卡顿,而4GB内存下,虽然使用软件时也会出现卡顿,但最基本的应用是非常流畅的。
同时,计算卡所搭载的处理器性能也要比此前计算棒的性能更强,再加上最高128GB固态硬盘的支持,其实际应用价值其实比计算棒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
当然,有优势自然就会有劣势。
首先,计算卡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散热。
虽然第七代酷睿m平台的功耗最低可以做到3.5W,但是整体发热量经过实测一般最高也能达到60℃左右。而计算卡设计比较封闭,虽然没有做过拆解,但从厚度来看,估计处理器、存储芯片与机身之间没有太大空间,而金属外壳导热性虽然很好,但插入标准接口来使用的话,时间久了还是比较烫手的。
所以在散热设计方面,支持计算卡的设备还是需要做一些考量的。
其次,就是整体成本。
想要以计算卡构建完整PC平台,除了需要计算卡作为计算模块之外,当然还需要配备支持计算卡标准接口的外部设备,如上面看到的显示器、数字标牌、或各类基座。这些设备加上计算卡本身的价格估计不会比一台无风扇电脑便宜。
所以究竟适不适合普通大众,还需要看后续更多相关产品的表现。
·未来
不过我们其实还是很愿意去畅想一下计算卡普及后的未来……
由于计算卡属于即插即用设备,自身不需要独立电源供电,所以理论上只要支持计算卡标准接口,用户就可以把自己的计算卡插在上面使用,这就实现了科幻影片中的场景,一面镜子、一堵墙、一块数字广告牌,未来都可以成为电脑,随时接入互联网、随时收发信息、随时编辑文档。
对于时常出差办公的人来说,也不必再考虑携带“笨重”的笔记本电脑了。钱包里塞一张计算卡,酒店里、会场里有支持计算卡标准接口的设备,这样的体验想想都觉得轻松、惬意。
计算卡是一个很有应用潜力的产品,但可能在消费级领域很难获得太多认可。“揣在兜里的电脑”听起来虽然炫酷,但标准化接口的推广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英特尔在推出计算卡之初,整体定位就并不趋向于消费市场。不过众多第三方厂商的加入,或许会使计算卡出现在消费渠道之中。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塞在钱包里的电脑:计算卡到底是个啥//nb.zol.com.cn/617/617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