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续"第一代魔咒"?RMBP的八个问题
毫无疑问,配备 Retina 屏幕的新一代 15 英寸 MacBook Pro,是苹果公司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在第一轮媒体评测的热潮过后,越来越多的量产机被摆上了全世界的办公桌,来自消费者们的真实声音会逐渐显现出来。
当然,第一感觉总是美好的——视网膜分辨率终于降临笔记本,去掉光驱、机械硬盘和以太网接口是了不起的减法。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的时代,轻薄化是 所有电子产品的必然趋势,iPad 和 MacBook Air 早已预言了这些。当这些预言突然全部兑现,自然是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但是,传言中苹果产品的“第一代魔咒”,会在 Retina MacBook Pro 上延续吗?
还记得那个砖头一样的 iPod? 是的,是第一代。
还记得没有复制黏贴、没有 Apps 的 iPhone? 是的,是第一代。
还记得那个风扇要吵死人的 MacBook Air ? 是的,是第一代。
苹果的第一代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高价格、高缺陷,却又让人忍不住掏钱包。那么,Retina MacBook Pro 是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呢? ZOL 的评测编辑们怀着“鸡蛋里挑骨头”的想法,总结出了Retina MacBook Pro 的八大遗憾 :
遗憾一:Retina 良品率低,应用支持少
尽管苹果已经在 iPhone 4 上面成功引入了 Retina 显示屏,但手机的 3.5 英寸屏幕和笔记本的 15.4 英寸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熟悉液晶面板行业的朋友都会知道,屏幕尺寸越大,良品率越低,出现亮点或坏点的几率增大,成本也会以几何级数上升。只有当量 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良品率才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标准。由于 Retina 屏幕的分辨率是原来的四倍,因此如果品控把关不够严格的话,个别产品的屏幕上可能会出现亮点。
Retina 的另一个尴尬就是 Mac OS X 系统下的第三方应用需要全部重新设计,这对那些大型软件公司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就算顺利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更新软件和测试其稳定性。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遗憾二:取消了雾面屏的选项
普通型的 Macbook Pro,在屏幕的表面玻璃方面一直给用户两个选择:镜面屏或雾面屏。那些讨厌镜面屏反光的消费者,可以在购买 Macbook Pro 时换成自己喜欢的雾面屏。但 Retina Macbook Pro 由于采用了 IPS 硬屏技术,液晶面板的表面本身就坚硬耐磨,不再需要额外添加玻璃表层,因此用户也无法选配雾面屏。虽然苹果官方宣称 IPS 硬屏的表面具备防眩光效果,但经过我们实际体验,只能说没有以前的镜面屏反光那么严重,但和雾面屏相比,在防眩光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遗憾三:硬盘容量偏小
在过去的几年里,主流笔记本 HDD 机械硬盘的转速始终是 5400 rpm,缓慢的数据传输速度已经日益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通过 Macbook Air 的试水,苹果已经让用户体验到了 SSD 固态硬盘的各种优点:速度快、零噪音、不怕摔、低耗电。因此,这一次苹果同样让 Retina MacBook Pro 彻底告别了机械硬盘,只使用固态硬盘,从而让用户在处理复杂工作时,不会因为硬盘性能的短板而影响整体的流畅性,充分发挥 Retina 屏幕与四核处理器的优势。
但问题在于,固态硬盘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单片最大容量也只有 512 GB,即使你再有钱也很难买到更大容量的了。苹果还算有实力,说服三星和东芝提前拿出它们的下一代产品,为苹果特供 768 GB 的固态硬盘。但对于标准版的 Retina Macbook Pro 来说,标配的固态硬盘只有 256 GB,这难免有些自相矛盾—— Retina Macbook Pro 能同时渲染 9 段 1080p 高清视频,却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它们。
遗憾四:显卡的显存只有 1GB
对于普通笔记本而言,中端显卡配备 1GB 显存就足够了,玩游戏时可以轻松完成对 1366×768 个像素点的贴图任务。但在面对 2880×1800 分辨率的 Retina 屏幕时,需要贴图的像素数量是之前的近 5 倍,此时 1GB 显存就相当的捉襟见肘了。
当显存容量不够用时,系统就会自动调用物理内存,虽然 Retina Macbook Pro 的物理内存高达 8 GB DDR3-1600,但 1600 MHz 的频率和 GDDR5 显存的 4000 MHz 等效频率相比,还是慢多了。近期有网友在 2880×1800 分辨率下玩《暗黑破坏神3》,每秒帧数只有可怜的 20 帧,很可能就和显存容量不够用有关。
最令人费解的是,现在许多 6000~7000 元的 GT 650M 独显本,都配备了 2GB 的显存,虽说没有太多用武之地,只是商家们宣传的噱头,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 2GB 显存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但苹果竟然没有使用,要么是笔者的知识体系出了问题,要么这就应该算是 Retina Macbook Pro 的一个硬伤。
遗憾五:硬件发热量巨大,长期散热能力令人担忧
要知道 Retina Macbook Pro 的厚度仅为 18 毫米,这和 Macbook Air 最厚处的厚度是一样的,它甚至比今天许多超极本还要薄,那些超极本仅采用功耗为 17 瓦的超低电压双核处理器(还没有独立显卡,核芯显卡只有 16 个流处理器)都未能完全处理好散热的问题, Retina Macbook Pro 竟然直接采用功耗为 45 瓦的高端四核处理器,再加上拥有 384 个流处理器的中高端显卡,总发热量说是超极本的五倍都不为过。尽管从初步的评测来看,其散热效果比上代 Macbook Pro 还要好一点,但对散热的评估其实都要站在长期的角度去看,当积累一定灰尘后还能否顺利散热才是真正的考验。
遗憾六:不附送 RJ45 和电源接口的转接头
为了机身的轻薄化,Retina Macbook Pro 取消网线接口、改变电源接口,这些我们都能勉强接受,但没有随机附送转接头,这点还是让人有点郁闷,毕竟现在有些超极本会至少随机附送一个网线转接头,有 些机型还会附送 VGA 等转接头,从中国人的消费观来看,不管有没有用,至少看到这些附件心里会感觉暖暖的,增加对这个品牌的好感度。当然,或许苹果也有它的理由,对那些不需要 转接头的用户来说,随机附送其实是一种浪费,与苹果追求极致简约与绿色环保的理念不相符。
遗憾七:外壳工艺毫无进步
MacBook Pro 的铝合金一体成型技术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是时候做点变化了,苹果在 2010 年获得了液态金属技术的使用许可,这种由镍、镐、钛和一些其它金属组成的合金材料,特性是非常的坚固。不易损坏。此前曾有传言称,苹果将用液态金属来打造 下一代 MacBook Pro,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来看,液态金属率先出现在苹果的宠儿——下一代 iPhone 上面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iPhone 4 的 SIM 卡针就是液态金属材料的,但也只是这样一个小的部件而已。发明人 Atakan Peker 博士称,液态金属是新型材料,苹果不太可能会在短期内大面积使用,前期可能只是用它生产零部件,全部采用液态金属的话,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终结者 T1000,而且这个液态金属本身的颜色也不太好界定。
其实,除了铝合金之外,苹果还有其它选择,比如更轻、散热性更好的碳纤维,或 许可以进一步降低 Retina Macbook Pro 的重量,并且更好的解决发热量的问题。不过,碳纤维无疑将会打破苹果多年来在外观配色方面的传统,正如设计师艾维在工业设计电影《Objective》中 说:“我相信,世界上最基本的黑白两色、铝合金原色、玻璃和聚碳酸乙酯的无色透明,同样是一种“undesign”的设计。”
遗憾八:价格偏高
和其它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相比,Retina MacBook Pro 其实并没有贵出很多,其标准版的价格为 16488 元人民币,与高配版的普通型 Macbook Pro 价格完全一致。但问题在于,苹果 15 英寸 Macbook Pro 的价格历来就贵的离谱,其它品牌采用相同配置的机型,大多都在 6000~7000 元,个别品牌甚至仅售 4000 多元。
不过,只要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理解,15 英寸 Macbook Pro 的消费者主要是专业的图形设计师等内容创建者,他们需要一部软硬结合完美的高性能利器来更好的完成工作,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其它那些非 Mac OS X 系统的笔记本也根本没有可比性。
· 从创新到"微创新",苹果还能走多远?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全新产品,甚至激发了相关领域的行业变革—— iMac 开创了一体电脑市场,iPod 挽救了唱片业,iPhone 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Macbook Air 重新定义了笔记本,iPad 则开创了平板电脑市场。
我 们可以看到苹果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传统行业的野心 —— iPod 背后是传统唱片行业,iPhone 的背后是传统软件行业,iPad 身后则是传统出版业。再加上对传统制造业的掌控,苹果的数字经济并非仅靠乔布斯的时尚嗅觉和个人魅力,而是建构在实实在在的传统行业基础上。
不过,蒂姆·库克领导下的苹果,也许会发生一些变化。他既是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天才,也是能够让苹果公司继续平稳运行的最佳人选,但他毕竟不是乔布斯,缺 少那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而且在审视一款产品时也是以运营效率为出发点,而不是像乔布斯那样对产品细节有着近乎疯狂的追求。
The New iPad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是乔布斯,面对比 iPad 2 更厚更重的 New iPad,肯定是无法容忍的,说不定还会把产品扔到设计师的脸上,狠狠的骂一句:“这简直就是垃圾!”——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乔布斯的精神世界里,如果 一款产品没有达到他认为的完美效果,那就是垃圾。甚至乔布斯最后在病床上的日子里,他还在抱怨输氧呼吸机的导管设计不够完美,直到换成一根令他满意的才肯 继续吸氧。
Retina Macbook Pro 接受苛刻的坚固度测试
因此,我们认为库克领导下的苹果,很难再推出一款能够开创全新行业的颠覆性产品,即使 iTV 发布,那也是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最后一份礼物。当然,如果蒂姆·库克能带领团队不断改进现有产品,让它们继续保持业界领先,也就是把“微创新”这件事做好 了,那么同样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保证苹果未来 5 年的繁荣发展。
但是,这种微创新又谈何容易? 正如《天下无贼》里黎叔所说:“21 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苹果虽然失去了乔布斯,只要留住各部门的高管和重要人才,还是可以让现有的各条产品线继续保持活力。不过在库克接手以来,目前已有数名经验丰富 的高管离职,这令苹果的投资者们多少会感到有些忧心忡忡——如果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值得关注的是,iOS 软件部门高级副总裁福斯特在今年四月抛售了手中 95% 的股票,有人分析称,这说明福斯特也认为苹果股价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写到这里笔者顺便查询了一下,本文截稿时的苹果股价为 582 美元,而福斯特抛售时的股价为 603 美元,可见苹果的股票最近确实不像前段时间那样疯长了,而是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
Retina Macbook Pro 接受严格的运行噪音测试
苹果微创新的另一个困难在于信息保密。现在所有竞争对手都在紧紧盯着苹果的一举一动,通过各种手段来搜集它的下一步动向,比如去探听苹果购买的新技术、或是刚刚审批通过的新专利,甚至派卧底潜伏进富士康等代工厂,都有可能提前获悉苹果新产品的蛛丝马迹。
比如这次发布的 Retina Macbook Pro,早在去年底和今年 2 月,就有媒体就先后准确曝光了“它会采用 Retina 屏幕”、以及“厚度会向 Air 看齐”,这些信息不但让苹果的发布会变得味同嚼蜡,也让竞争对手提前半年开始了应对的准备。众矢之的下的苹果,虽然强大得如同战国时期的秦国,但倘若其它六国真正联起手来,恐怕也很难延续今天的辉煌。
不过,笔者个人对于苹果未来五年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多年来它已经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首先是通过 iPod 音乐播放器的热销,让人们熟悉并依赖 iTunes 音乐商店,然后利用 iTunes 提升第一代 iPhone 手机的销量;接下来,苹果又通过 iPhone 培育出一个极为成功的吸金平台—— App Store 软件商店,最后凭借已经成熟 App Store,很轻易的让 iPad 一经发布就变得炙手可热。
Macbook 系统正逐渐向 iOS 靠拢,便于 iOS 用户快速熟悉 Mac OS
而 Macbook 家族在升级了 Mac OS X Mountain Lion 系统后,应用方式也会向 iOS 靠拢,从而吸引更多的 iOS 用户购买 Macbook 。和其它厂商对单一产品绞尽脑汁盲目创新相比,苹果每一项创新都有长远的规划,靠软件和硬件不同领域的产品相互联动、从而彼此拉动销量,这是竞争对手难以 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认为苹果在未来一两年内,或将对现有的笔记本产品线进行整合。还记得去年 Macbook Air 的电视广告吗?结尾最后一句话是:“下一代,Macbook。”当时笔者就推测,苹果也许是在暗示,今后 Macbook Pro 的厚度要逐渐向 Air 看齐,当两款产品在外形上没有太大区别时,按照苹果在命名时追求简约的风格,就可以把多余的后缀取消掉,只保留更少的字母,便于消费者记忆。
而在苹果发布 Retina Macbook Pro 之后,笔者的这个推测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因为苹果悄悄取消了 17 英寸的 Macbook Pro,进一步简化了产品线,还有传闻称 13 英寸机型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升级 Retina 显示屏。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一两年后,苹果笔记本只需三种机型,分别为 11 英寸、13 英寸和 15 英寸,它们都很薄,全部标配 Retina 屏幕,而且有一个共同的名字:Macbook 。
对那些喜欢苹果笔记本外观设计、初次购买Macbook的用户来说,一边慢慢熟悉苹果OS X系统,一边通过虚拟机使用Windows是个不错的过渡方案,而且日后在苹果系统和少数软件出现兼容性问题时,也可以用Windows界面来解决。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更简洁的方法,指导初学者轻松为苹果本装虚拟机或双系统。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