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编辑

    戴尔为Latitude推无线底座 售249美元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
    收藏文章 分页阅读 暂无评论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品牌:戴尔 笔记本电脑

    1戴尔推出WiGig无线底座

        中关村在线报道:Latitude 6430u是戴尔旗下首款Win8商用超极本,并且通过了美国军事测试标准的MIL-STD-810G耐用性测试。虽然Latitude 6430u坚固和轻薄兼具,但是作为超极本出于“身材”的考虑,接口相对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戴尔近期为Latitude推出了一款无线底座,售价为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550元。

        这款戴尔无线底座(Dell Wireless Dock)使用的是WiGig标准(multi-gigabit Tri-Band Wi-Fi standard )与超极本连接,工作频段为60GHz,速度达到现在最快的WiFi网络的10倍之多。用户只需要将这款无线底座放在笔记本附近就能连接使用,不需要担心线路的牵绊。

    戴尔为Latitude推无线底座 售249美元
    戴尔WiGig无线底座(图片来自electronista)


    戴尔WiGig无线底座使用演示视频

        戴尔WiGig无线底座上拥有DisplayPort接口、HDMI接口和3个USB 3.0接口,并提供了前置的音频输入/输出端口。通过高速的WiGig网络,还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与显示器的快速无线连接(fast wireless displays)和完全同步的无线连接(syncing entirely over the wireless connection)等功能。

    编辑点评:

        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对于用户来说省去了自身设备间连接线的牵绊,更加简洁和自由,但是对于外部设备的连接却是不可避免。以移动便携为卖点的超极本更加希望摆脱线材的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无线传输。戴尔这款WiGig无线底座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快速的网络让“无线”等同于“有线”。今后如果能够加入无线充电等技术,对于超极本的续航也有明显提升。

    品牌:戴尔 笔记本电脑

    2无线充电离我们还有多远

    延伸阅读:续航已成瓶颈 无线充电离我们还有多远

      1908 年 6 月 30 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附近, 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大的响声,一个火球划过天空,周围地区的树木被全部烧焦,其他欧洲国家出现电灯骤停,甚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都能感觉大地在抖动。

      这次的巨大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 1000 倍,常规的气象灾害无法造成这么巨大的破坏。虽然未被完全证实,但一系列调查结果都将大爆炸的原因指向了美国长岛上的沃登克里夫塔,因为几乎在同一时间,沃登克里夫塔曾经多次进行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试验,而操纵实验的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是无线输电的先驱,他也确实做到过,在科罗拉多进行试验时,曾经不用电线点亮了距离 26 英里以外的 200 个 50 瓦的白炽灯。这样看来,特斯拉应该是已经掌握了无线输电技术,至少在当时这样构想已经成型,但是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电灯、电话、广播和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一次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线输电技术却依然裹足不前,这么多精英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尝试都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呢?

    续航已成瓶颈 无线充电离我们还有多远
    19 世纪科幻作家罗比达描绘的未来使用电力的情景

      特斯拉后来的试验被中止,没有人继承这项研究,有人说这是被 J·P·摩根财团(当时支持特斯拉实验的经济巨头)阻挠的结果,这种可能性很大,联想一下特斯拉所构想的原理就懂了,特斯拉希望在地球和电离层之间建立约 8 赫兹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传输能量。也就是说所获得电能的来源为地球和大气的自然作用,地球自己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电容器,自转的时候就好像一个给大气的电离层充电的旋转磁力发电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自由的使用陆地蕴藏的电能,这是完全免费的,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像呼吸空气一样,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既得利益者是不愿给特斯拉投巨资建造无线能量传输的基础设备的,这种方式下电力公司将无法向用户收钱,特斯拉的行为在当时被看成是无利可图的,现在可能也一样。

    特斯拉的启示 浅谈无线输电与智能控制
    特斯拉线圈(图片来源:互联网)

      利用地球和电离层的谐振作用来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可以说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但未能成行则是基于利益上的考虑,电线是剩下了,那么电费找谁收呢?对于这个人人都可以任意享用的资源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控制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一旦控制不得当,后果难以设想。

      这个难以设想的后果就是战争,特斯拉后来曾意识到,有一天这个残酷的世界会将它的发明当做武器,无线传输电力技术会变成彼此毁灭的工具,如果通古斯大爆炸真的是特斯拉无线输电研究的一次大内测,那么破坏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特斯拉说过:“我有能力劈开这个世界,但我永远不会这样做。”

      无线输电的技术曾经被发明,后来又失传了,不过这个发明很有可能借着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再度燃起希望。

      在刚刚结束的新品发布会上,诺基亚展出了两款具备无线充电能力的手机 Lumia 920 和 820,二者都采用了 Qi 无线充电标准,通过将设备放在一个支持该标准的无线充电底座上进行有限距离的无线充电。我们不禁会联想,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时代终于要来临了吗?

    特斯拉的启示 浅谈无线输电与智能控制
    诺基亚新品 Lumia 920

      电子产品的计算能力进化速度已经将电池技术远远的甩开,续航时间成为了电子产品的真正短板,笔者之前曾经实践过一次七款超极本的续航能力测试,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告诉自己,这样的测试其实意义不大,电池的容量决定了续航时间的长短,容量越大续航时间也越长,但同时机身也更厚更重。所以单纯讨论哪款超极本的续航时间长短毫无意义,更多的是看厂商如何看待重量和续航能力上的平衡。

      处理器制程的更新所降低的功耗,不过是将续航从 3 小时延长到 3.5 小时,而提高电池容量本质上是一种堆料的做法,这两方面的努力都难称革命。而诺基亚推出无线充电技术的意义在于激发了我们另一个方向的想象。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降低功耗和提高电池容量的方法来提升续航时间呢?我们对于电能的使用应该像 WiFi 一样,随时随地的使用,不必担心电量不足找不到充电的地方,笔记本这类电子产品应该是永不断电的,我们只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给我们的设备充电,或许我们可以憧憬一下几年之后,电力运营商正在为了争夺用户而推出一系列低价的无线充电套餐。

      无线电信息传送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 4G LTE 网络时代,而无线输电技术依然还在原地打转,但对无线输电技术从未停止脚步,目前主要的无线输电技术有三种,电磁感应、无线电波、以及共振作用。

      电磁感应:诺基亚 920 所采用的 Qi 国际无线充电标准就是用的电磁感应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发送和接受端都设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并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到这个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设备电池充电。

      作为新技术的初级阶段,电磁感应的缺点非常明显,就是距离太短。随着距离的增加,充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将变得非常大。所以我们看到诺基亚 920 和 820 都配有无线充电板,将机器置于上面进行感应充电,一旦拿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充电,之前戴尔 Latitude Z 系列也有过类似的设计。

    配两颗处理器 戴尔新本可无线充电(图)
    戴尔曾经推出电磁感应方式的笔记本无线充电底座
    (图片来源:瘾科技)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也叫电磁波,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广播、电视等现代通信技术都采用无线电波技术作为基础,它同时能传输电能,特别是微波,通过硅整流二极管天线将微波转换成电能,转化效率能达到 95% 。

      同样,无线电波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实现长距离有效传输,当电磁波能量越集中时,方向性才能够保证,像激光在空间传输要受到空气和尘埃的折射,导致能量转移率极低。

      共振作用:我们小时候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高音歌唱家的音高到达某种频率时,会震碎玻璃杯,这就是共振时的无线能量传输作用,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可以高效的传输能量。有人做过实验将两个铜线圈作为共振器,发射端以 10 兆赫频率震动,周围会发散出电磁场,而接收端需要同样以 10 兆赫频率震动,才能接收到这个传递过来的能量,连个线圈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能量通道”。

      这种非辐射电磁场的范围比较有限,目前也只在短距离内采用,不适合长距离传输电能。但在距离电源几米的范围效果还可以。

      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的三种无线输电方式都不算成熟,传输距离和电能损耗是目前最待解决的问题。诺基亚在其产品上率先使用了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并且作为核心卖点进行推广和宣传,将尚未完美的技术推向市场,其实是一个抛砖的做法,意在真正的将无线充电上升到实际应用的层面,从这个方面看,诺基亚的努力至少让人兴奋。

      电是人类近几个世纪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但人对电的掌握可能微不足道,下一个阶段人类还需要运用技术来实现对电的存储和无线传输,还要能像使用空气一样使用电,可是除了这些电还能为我们做点什么呢?

      这里要说回特斯拉对电的定义,特斯拉认为:“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尘埃粒子,都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不仅仅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甚至具备了智慧。他们相似但频率不相同,每一个部分都是彼此平行的世界,当我们与他的频率发生共振的时候,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这个世界的大门,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个方法穿越整个宇宙。”

      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玄幻,可是我们换个角度,特斯拉想告诉我们的,人类大脑在未来可以通过与电子频率共振的方式来指挥电子的运动轨迹,这让我们无法不联想到脑电波控制。

      人体广泛存在着磁场和生物电现象,而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当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生物电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就是“脑电波”,1857 年,脑电波已经被证实存在,而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产生,到了 1968 年,脑磁场也被首次检测到,但是人脑的磁场非常微弱,很容易被地球和的磁场和其他磁场干扰,必须有更好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侧到。

    特斯拉的启示 浅谈无线输电与智能控制
    目前的意念控制技术,需在脑内植入微型电脑才能获取脑电(图片来源:互联网)

      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个设备,能够像蓝牙一样,通过共振的方式来与我们的大脑发出的电磁破进行“配对”,我们的想法会以脑电波的形式被编译成机器可以读懂的语言。我们在脑中默念:“西单应该怎么走”,那么设备上马上显示出去西单的交通图,而当我们由于使用何种交通工具的时候,设备又会给出最经济快速的方案,还会根据主人的习惯,提醒带上信用卡、遮阳伞,甚至自动设置成户外模式等等。

      这样的设备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笔者认为今年 4 月发布的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大步,超过 1500 美元的谷歌眼镜绝不会仅仅是一个能够拍照、视频通话和有着显示信息作用的玻璃而已。

    特斯拉的启示 浅谈无线输电与智能控制
    概念阶段的 Google Glass 界面(图片来源:互联网)

      根据介绍,Google Glass 的控制需要一个镜框处的“鼠标”,使用者需要侧倾脑袋来实现操作,但这样的操作方式未免太傻了,上个月底谷歌刚刚获得了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滑动解锁专利,这也就意味着,眼神追踪技术开始和 Goole Glass 进行融合,既然可以解锁,为什么不能用眼神当做“鼠标”来使用呢?

      眼神是受脑控制的,通过脑电波控制肌肉组织运动,其作用相当于有线鼠标、扫描设备,我们的听觉、嗅觉和味觉将都成为输入设备,但这些信号首先要交给人脑进行加工,再脑电波的方式传递给设备上,同时人脑也可以兼职键盘的作用,如果你需要给某人发短信时是无需按键的,在心里想一下就可以了,发送界面会自动投射在眼镜的镜片上,询问您是否确定发出,然后就是眨左眼还是右眼的问题了。

    特斯拉的启示 浅谈无线输电与智能控制
    Google Glass 的眼神追踪技术(图片来源:互联网)

      Google Glass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与人脑接触的,两个眼镜腿的位置可以作为两个感应触点,我们之前说了脑电磁波受到地球磁场的干扰特别明显,无线传递的磁信号很容易受到影响,Google Glass 则可以看做是“有线”连接,这个“有线”连接则可以看做未来隔空意念控制的过渡方案。

      未来的智能控制,一定会让设备可以通过一定模式的连接,对用户的语言、意念进行理解和反馈,Google 在搜索领域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用户,也就意味着 google 有着数据量惊人的用户行为统计,这为 Google Glass 提供了基础。

      说到这儿的时候,可能有朋友会问,苹果会如何应对 Google Glass,在笔者看来,苹果非常喜欢使用新技术,但更讲究节奏,拥有着 Siri 的 iPhone 和 iPad 或许是一个可以率先应用智能感知的设备,但或许不在今年。从平衡自身产品线的角度,手表一样的 iPod nano 也许能成为 9 月 13 号的看点,毕竟跟戴在眼睛上的 Google Glass 比起来,手表的违和感没那么强烈吧。

      智能控制的时代一定会来临,也许就在眼前,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10 年前也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今天的社交化网络和智能设备会如此的繁荣,这需要有一些疯狂的想法,更需要为这些疯狂想法付诸行动的疯子,就像一百多年的特斯拉一样,我们现在的科学发明体系,仍然建立在他的遗产之上,这个挑战权威,行事怪异,不安现状的疯子一直不被人理解,他不是神,却是影响了世界的人。

    返回分页阅读本文导航
    不喜欢(0) 点个赞(0)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笔记本文章推荐

    周热门笔记本电脑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系列